养殖百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水产百科 > 养殖百科

都是养鱼的,差异为什么那么大?是什么在不断

作者:幸福鱼苗 时间:2019-09-26
摘要:在我接触的客户中,有人守着上千亩的水域资源,却感到赚钱难;但有人却把一个不起眼的两三百亩的小水库,经营的风生水起,年入百万。都是养鱼,差异为什么就这么大呢?其实我...

在我接触的客户中,有人守着上千亩的水域资源,却感到赚钱难;但有人却把一个不起眼的两三百亩的小水库,经营的风生水起,年入百万。都是养鱼,差异为什么就这么大呢?其实我觉得差异最大的就是认知。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、维度不一样,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,那得出的行动就大相径庭。

在中国的农村,还有许多受历史原因的影响 ,连小学都未毕业的人在养鱼, 同时还有极少数人是大字一个都不认识,出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与胆识,有的人通过掌握水域资源获得了利润,但随着这些资源的承包费用越来越高,条件限制越来越多,假如不能与时俱进, 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和投喂模式,他们将很难持续获得利润。他们中有的已经年过花甲,如果不是坐下来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,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,别人是很难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的。

今天我也是有感而发,遇到一水库老板,水中有机物太多,不用微生物分解,反拿着消毒药当万金油用,还振振有词地介绍他二十多年的经验,我试着改变他落后的用药方式,却无功而返。要怎么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呢?按第一性原理,回到思考的本质上来,什么是思考 。我还特意写在了朋友圈,现附在这里,思考就是把性状从思考对象上剥离下来,抽象成概念,这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自然选择,再把概念进行模型、类比,形成各种思维方式,虽然不一定是真理,但却有效。正是有人用多元化思维模型思考问题,看到了别人所没有看到一面,具备了认知优势,这也是他们敢于在水产养殖上大量投入调水产品,如芽孢杆菌、酵素,虽然增加了养殖成本,但相对获得的效益来说,是大幅度的提高了养殖的综合效益。而单一模型化思维的人,就担心投入越多,成本越大,风险越大,眼里看到的成本与风险多过了利润,所以不愿增加投入。

很多人都已习惯通过一件事去理解另一件事的类比思维,停留在复制别人的微小变化,却很难做出大的创新。更多的去关注了别人是怎么养鱼的,却往往忽视了眼下自己最应该做什么。我发现这是好多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问题。接下来我想通过第一性原理,尽我的认知帮助养殖户,找出被侵蚀掉的养殖利润,如何一点一点找回来。

鱼吃进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,体内的血液会向肠道富集,除了输送营养,最重要的就是输送氧气。因为鱼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。为什么一些长期缺氧的鱼塘,饵料系数居高不下,水体中的溶氧与鱼的生长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?

在我接触的养殖户中,上午第一次投喂时,来吃料的鱼少,中午吃料相对好一些,但在下午最后一餐来吃料的鱼最多,也就是说,料在一天中投喂量是逐渐增多,像这样的池塘,大多伴随着水面有油膜,下风口聚集很多漂浮物,甚至有些投料后,鱼会在料台一冒一冒的。对于这样的池塘,即使没有发病死鱼,其实鱼塘每天产生的效益就已经开始减少。

有数据表明,水体中溶氧从5毫克每升,当降至4毫克每升时,鱼的吃食量会降低13%,当再降至2毫克每升时,鱼的吃食量会降低54%。随着吃食量的降低,其实饵料系数在急剧升高。假如在养殖水体溶氧4毫克每升时,鱼吃食1.5斤饲料可以长一斤鱼,那么在养殖水体溶氧为3毫克每升时,则需要3斤饲料才能长一斤鱼。照此规律,当养殖水体中溶氧低于2毫克每升,出现暗浮头时,即使鱼吃了饲料,生长其实已经停滞。  当进一步降低至1毫克每升时,鱼类就基本停止了摄食,出现大量浮头,再低时还会泛塘死鱼。

饲料在水产养殖中,饲料投入要占到整个养殖投入的70%以上,所以每天投下去的料,溶氧有没有影响到饵料系数的增加,是否在最佳值5毫克每升以上,都是养鱼人要关注的。为了保住每天产生的养殖效益达到最佳,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,一、投料时的溶氧原则,高于4.5毫克每升时投料;二、水温15度以上时,轮流补充芽孢杆菌、酵素,定期少量多次泼,以水面不出现油膜、下风口不出现漂浮物为原则;三、晴天中午开动几小时增氧机,缺氧半夜提前开;四、有条件的可以适时加注新水,清淤。

在养殖中,饲料投入的成本占到了整个投入的70%以上,所以养殖管理中,最为核心的就是饲料投喂管理。无论是饲料厂的业务员,还是鱼药企业的技术员,假如他足够的优秀,他是会主动去甄别客户的,不是什么样的客户都当成合作的伙伴。比如有一类人,天天坐在桌子上打牌,随便找个大爷看管下鱼塘。想起了,搞到很晚才去喂鱼的这类人,是很难把鱼养好的。因为投喂管理流失了部分养殖效益。

涉及到饲料,那自然会关系到投喂什么样的饲料,首先是浮料,还是沉料,饲料蛋白,粒径大小。这些都应与相投喂的鱼种相匹配。有时可能还有好几种鱼种同在一鱼塘里,这里还会涉及到不同种饲料与粒径的搭配投喂。从开始吃料的苗种开始,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驯化,让其形成条件反射,有规律性的吃食,可以调节鱼体内消化酶的分解,提高消化吸收率。驯化的基本方法,就是定质、定量、定点、定时的四定原则。促证饲料的品质,不过期,不发霉,不投喂过量,让鱼保持一定的饥饿感,在固定的地点,在同一时间段内投喂。

当苗种转入大塘进入成鱼养殖时,由于饲料吃食量大,料台选择在哪里,以及投料设备的选择都有要求。我看到很多养殖户的投料台位置的选择,都是在方便自己,要么是在管理鱼棚的面前,要么就是方便拉料的路边。至于料台水深是否合适,环境是否有利鱼于鱼儿安静吃食,是没有考虑进去的。当鱼塘面积大,鱼多时 ,在岸边用投料机投喂,有时也有局限性,对于岸边水浅容易导致料台周围溶氧不够。大量鱼吃食后,头在水面上要一冒一冒一段时间, 不利于鱼的生长。此时根据鱼塘面积要么匹配更多的抽料机,要么改成风送式投料机,把料投至离岸边更远的区域。

随着不断的投料,鱼在一天天增长。在苗种阶段,可能一天会投到五至六次,但进入成鱼养殖后,投料的次数会有缩减。一般会在三到四次,对于草鱼养殖,我是主张一天投喂四至五次,总量不变的情况下,投喂次数越多,草鱼养成大肚皮的机率越小。同时,鱼天天在增重,每过一段时间,投喂量也要相应调整。美国大豆协会曾发表过如何增加饲料投喂量的理论方法,就是每间隔一个周期都要调整投喂量,第一天让其吃饱,后面按这个量的九成投喂。

在一年四季的投喂管理中,受水温天气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落实到每一天的投喂管理,其实都是不断变化的。这些其实都是在变化中寻找规律。比如一天中什么时候开始抽料最佳,当然是溶氧高于4.5毫克每升时,饲料系数较低时最佳,那么这个时间点,根据水质水温情况,大约是在天亮后1-2小时。而为了防止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,什么时间抽喂一天中的最后一餐?建议在太阳下山前一个半小时。当在梅雨季节,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,提前到太阳落山前两到三个小时,则是最佳的。

很多投料机都有定时定喂功能,其实我们还是强调投料时还是要有人进行巡查,观察鱼的吃食情况,当鱼有发病迹象时,或是气候变化影响时,最先反映就是在吃料变化上,及时发现,调整投喂量,对症处理,防重于治。另外就是每次投料时间不宜太长,控制每次的投喂时间,在投料机匹配足够的情况下,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最佳,同时投料前,把投料机空开几分钟,等吸引足够多的鱼过来,等鱼的肠道内已经分泌部分消化液时,再投入饲料可增加饲料的消化吸收率。

养殖中,除了潜在饲料投喂管理上造成的利润流失,那最大的就是疾病死鱼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。鱼一旦发病,饵料系数升高,造肉成本增加,养殖周期延长,这些都还只是间接的经济损失,而当发生大量的死鱼,治疗用药,这些都是直接的经济损失。所以对于鱼病,那一定是预防重于治疗。如何预防就是我们最为关注的,有一个著名的三圈理论,认为疾病是病源与环境、免疫相互作用的结果。比如成都边有很多钓鱼塘,当他们把鱼拿过来检查。一问情况,大多是外源水没有进入不发病,外源水一进就发病。当把客户带过一的外源水检测时,亚盐、氨氮都是比色器所能检测的最高值。过去,环境好时,换水有助于鱼病的治疗;现在换水,却是在雪上加霜。正是由于环境在恶化,所以才有了一些几十年前根本就是不是致菌的,现在却成了致病菌;或是一细致病菌,要随着外界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致病性。

清澈见底的河水现已是奢望,再无人敢下河去游泳

像嗜水气单胞菌,1951的《水生生物学学报》上刊登了中国水研所发起人之一的王德明老先生的文章,把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注入到鱼体上时,并没有引起鱼的死亡,基于这种现象得出嗜水气单胞菌不是致病菌。但到了1983年,上海崇明岛上的日本大板鲫发生大量死亡,黄琪琰教授从腹水中分离出了大量嗜水气单胞菌,认为这个菌就是致病菌。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,随着这个病原菌传遍全国,最终被业内所接受。当几十年前,环境好时,嗜水气单胞菌并不表现出致病性;现在环境变得差了,细菌为了适应生存,产生变异或毒性,也是完全可能的。所以鱼病预防,重在环境改善。而改善环境,最好的就是微生物,比如芽孢杆菌、乳酸菌、酵素,和我有过接触的养殖户都知道,我总是在强调他们防重于治,多用芽孢原粉和酵素,而当他们使用之后,效果确实是非常明显的。最典型的就是黄老板,三年前他刚承包一500亩的水库,我们就开始接触。当时我就推荐他使用成都鱼康的芽孢杆菌原粉,使用一次后,他听别人说还有更便宜的,于是采用别人的。事隔一年后,看到周边那么多水库在用,反馈的效果很好,今年才又开始使用,前几天他水库又卖鱼,我还特意去测了下肥满度,都在2.2以上,这次黄老板是真切的感受到产品的效果,今天还特意又发了一批货过去。


在鱼疾病三圈理论中,增强免疫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手段,现在通行的办法就是在饲料里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,如黄芪多糖加乳酸菌,一方面提高消化吸收,另一方面还可增强免疫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定期添加后,鱼的肠壁会增厚,有助于饵料系数的降低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,鱼70%的免疫来源于肠道,所以把肠道的问题处理好,就等于处理好了70%的免疫力问题。提前处理掉肠道内的寄生虫,十天至半个月在饲料里添加大蒜素和维生素,既可以预防肠炎,还可以诱食促长。假如这些方面没有做好,那又将降低养殖中的效益。养殖的效益犹如蓄水池的水,只有堵住漏洞,效益才能提高。

在养殖过程中,有的人忽视掉了虑食性鱼类的产量,有的人仅仅把其看作调节水质的鱼类,没有把其当作经济鱼类对待。其实对于如四大家鱼等普通经济鱼类,滤食性鱼类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视。比如四川仁寿的黄老板,精养草鱼,一亩要投两到三吨饲料,如此多的残饵粪便,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花白鲢的产量,光是花鲢就可亩产到500斤,按市场价格7-8元每斤,那人员工资、电费、鱼药钱、承包费等基本开销就都有了。

要实现虑食性鱼类产量的提高,就是要有足够多的藻类,既要有稳定性,还要有多样性。藻类不仅是通过光合作用给池塘提供溶氧,还能通过光合作用,转化光能,吸收水体中的营养,合成各种营养物质贮存在藻类中,成为滤食性鱼类天然的饵料。而所有些的前提,就是要水体中有大量藻类生长所需的氮、磷、钾等营养物质。虽然鱼的粪便残饵中有大量的氮、磷等营养物质,但基本上贮存于大分子的有机质中,这些营养难以被藻类同化吸收。要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,才能转化成藻类的营养。而在所有的微生物中,要综合考虑效果、成本等因素,芽孢杆菌无疑是首选 。所以越是投饵量大,就越应该增加芽孢杆菌的投入量。最近有许多的鱼塘,水面上漂浮着厚厚的一层油膜,就是有机质过多造成的富营养化,根治办法就是微生物分解。随便在养殖集中的区域走一走,水面有油膜,有漂浮物的鱼塘大量的存在,说明还有很多鱼塘滤食性鱼类的经济效益在流失。

最后,还有一些小的方面造成养殖效益的流失,也是不容小视的。比如有些鱼塘长年不能清塘,还更不用说清淤了。塘里的野杂鱼太多,造成饲料的浪费。还有养殖品种的选择,现在各类鱼苗,通过选育和杂交、以及基因技术,大大的提高了鱼的生长速度,如不能引进生长更快,卖相更好的鱼种,别人引进了,你没有引进,不进则退,在竞争中也是相当于养殖效益的流失。





水产百科

联系我们
联系我们
黄冈幸福鱼苗繁殖基地

联系电话:13409692933

手机号码:15342433270

客服QQ:729545898

Email:729545898@qq.com

地址:黄冈市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

[向上]